高雄學善物理治療所   ---    物理治療師   謝雪紅

 

            走路膝蓋痛,在以往運動醫學還沒這麼發達的時期,對於年長者,可能會得到”退化性膝關節炎”等名詞;至於年輕人,還沒到退化程度,可能得到”髂脛束摩擦症候群”這樣的診斷。

knee_osteoarthritis.jpg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Iliotibial-Band-Syndrome.jpg

              但隨著治療醫學、預防醫學的進步,運動醫學領域的醫師、物理治療師,越來越清楚膝蓋痛只是一個徵象,至於導致膝蓋產生退化、膝關節十字韌帶撕裂、半月軟骨損傷、發炎腫脹等問題,除了直接外力的撞擊,大多部分都是來自於,長期身體動作力學不平衡所造成的 (動作力學不平衡,可能來自於足部、髖部、骨盆、不適當體態,甚至運動時的各關節控制協調問題)。

 

而本篇主要是探討”足部”控制問題,所導致的膝蓋不適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前幾週,有位個案來治療所求診,一開始主訴,覺得右腳在走路活動時,都會沒有什麼力氣,而且跑步或走久,膝蓋會不舒服;物理治療師問診、評估後,發現個案本身無下肢神經學現象(Neurological sign);所謂神經學現象,包括痠麻痛等感覺異常、腰椎神經跟對應支配的肌肉產生無力、以及跟腱反射張力異常。且先前個案也醫院檢查過,神經傳導檢查為正常,所以對於是否有神經壓迫產生的下肢無力,就此排除~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後續請個案來回的行走,治療師觀察走路的步態模式(重回個案本身主訴的動作不適),觀察發現個案在行走時,軀幹旋轉減少、有一側手臂沒有自然擺盪狀況、骨盆也會上下位移太多問題,以及右腳有明顯的旋後足(supinated foot) (下方示意圖,右腳為旋後足),影響步態腳板推進的動作!

supinated-feet-1.jpg

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後續進一步的檢查個案的右足,發現有一個非常敏感的痛點(足部外側),以及徒手測試發現,距下關節活動度比較小 (距下關節如下圖綠色圈圈)。在治療師詢問之下,得知個案以前運動時期,常常有兩側腳踝扭傷的狀況,但都不以為意,且剛上述的敏感痛點,平常個案都不曉得…

Hindfoot_SubtalarJointArthrodesis.jpg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向個案說明可能狀況後,治療師進行徒手治療,被動去改善關節活動度、以及放鬆足部周邊軟組織;在來請個案再走路一次,再次觀察動作模式有沒有改變~ 神奇的是,站立下以及行走中,旋後足的問題改善了一半以上! 治療師刻意請個案來回多走幾趟! 看維持的效果如何,果真旋後足又代償回來了 XD (此測試證明,被動的喬骨頭關節,是無法真正改變結構問題的;唯有透過合適專一的運動訓練,才能避免問題一再發生。改變動作品質←→訓練大腦)

 

最後,大家關心的是~  個案的膝蓋痛,到底有沒有好一點啊!?

 

答案是,有囉!  其實在前幾次先治療、訓練骨盆、髖關節的問題,就已經好一點了! 只是治療師一直認為,這旋後足,一直是伏筆! 

 

《在下一篇:將跟大家說明,何謂旋後足?  它將如何影響人體步態,甚至影響膝蓋!》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高雄 物理治療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